彭加木是谁?一个不简单的科学家
彭加木,原名彭家睦,1925年5月19日出生在广东番禺(现在是广州白云区),家里条件不错,算得上是个工商业兼地主家庭。小时候家里书多,他从小就爱读书,脑子也好使。1947年,他从国立中央大学(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)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,之后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当过助教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,一步步干到了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研究员。1961年,他正式成为副研究员,后来又升了研究员。1979年,他还当上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院长。
这哥们儿可不是光会读书的书呆子,他对科学有股子热忱,对国家也有种奉献精神。20世纪50年代,中国科学院搞了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,他本来有机会去莫斯科深造,但他没去,主动要求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。
他在请愿书里写:“我志愿到边疆去,这是夙愿。我的科学知识广泛,体格坚强,愿在荒野中踏出一条路!”为了表达这份决心,他还把名字改成了“彭加木”,意思是为边疆“添草加木”。
到了新疆后,他干了20多年,15次跑去荒漠考察,其中3次进了罗布泊。这地方可不是啥好地方,干得要命,热得要死,还老刮沙尘暴,但他愣是豁出去了。
他在罗布泊发现了大型咸水湖,搞清楚了沙尘暴为啥那么频繁,还勘察了铀矿、硼矿这些资源,给国家攒了不少家底。1964年,他在罗布泊边上发现了钾盐和稀有金属,1979年又带队确认了重水资源,顺便还纠正了国外探险家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说法,硬是给中国争了口气。
他不光自己干得卖力,还推动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建立,给新疆的科研打下了基础。认识他的人都说,这家伙野外生存能力超强,有一次食物不够,他直接生吃了蜥蜴,硬核得很。他的这种拼劲儿和奉献精神,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
1980年的罗布泊考察:失踪前的最后旅程
1980年5月,彭加木带着11个人的科考队第三次杀进罗布泊。这次考察有两个目的:一是给中日合拍的纪录片《丝绸之路》探路,二是继续研究这片“死亡之海”的秘密。队伍从乌鲁木齐出发,先到了马兰基地,军方还给配了电台和四个战士,负责通讯保障。
6月5日,他们用了28天,第一次从北到南穿越了罗布泊湖盆,走完了450公里的路,路上收集了一堆矿物化石和科学数据。
到了6月16日,科考队在库木库都克扎营,这时候问题来了:水和汽油都不够用了。第二天早上,也就是6月17日,彭加木决定自己出去找水源,留了张字条就走了。结果这一走,就再也没回来。
下午队员发现他没回来,赶紧出去找,只看到一些模糊的脚印和散落的糖纸。队伍马上向后方求援,国家也立刻组织了大搜救,派了飞机、车,还有几百号人,地毯式地搜了好几个月。
可罗布泊这地方太邪门了,高温能到50度以上,沙尘暴说来就来,还有流沙,搜救难度大得要命。几百平方公里搜下来,啥也没找到。
6月23日,新华社发了条新闻,说彭加木失踪了,全国都炸了锅。之后各种说法满天飞,有人说他迷路渴死了,有人说他被外星人抓走了,还有人说他发现了啥“双鱼玉佩”之类的东西失踪了。不过这些说法都没啥真凭实据,基本就是瞎猜。
失踪咋回事?几种靠谱的猜想
彭加木为啥失踪,到现在也没个准信儿。罗布泊号称“死亡之海”,这不是白叫的。夏天温度高得吓人,50度以上是家常便饭,水源几乎没有,沙尘暴和流沙还老来捣乱。彭加木一个人出去找水,带着的水肯定不多,可能走着走着就脱水了,或者迷了路,再加上沙尘暴一刮,估计就倒下了。这是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释,毕竟那地方真不是人待的。
1980年代,技术条件差得没法说。别说手机了,连个靠谱的通讯设备都没有。罗布泊又是信号盲区,搜救队虽然有飞机和车,但设备简陋得很,覆盖那么大的沙漠根本不现实。脚印被风一吹就没了,线索压根儿留不下来,想找人跟大海捞针似的。
彭加木这人吧,干活特别投入,性格也倔。认识他的人说,他以前考察时就老喜欢一个人行动,经常忘了时间。这次出去找水,可能是他觉得情况紧急,自己冲动了一下,没多想安全问题就走了。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。
除了这几种猜想,还有人说他是故意跑了,或者被啥神秘力量带走了,但这些都没证据撑着,基本可以当故事听听就算了。2007年,有人在罗布泊东南方向发现一具木乃伊,身高和年龄跟彭加木差不多,但家属不愿意做DNA鉴定,所以也没确认。1981年10月,官方最后认定他壮烈牺牲,还开了个没遗体的追悼会,这事儿就算告一段落了。
彭加木失踪对中国的科学界是个大打击,一个这么厉害的科学家就这么没了,谁不心疼啊。不过这事儿也给后来的科考敲了个警钟。之后,国家对科考安全抓得更紧了,队员得穿红衣服方便找人,还配上了卫星通讯设备,物资也备得更足,省得再出这种意外。
2009年,彭加木被选进“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”,广州还建了个彭加木纪念中学,把他的精神传下去。他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和电影,还进了教科书,成了科学精神的代表。虽说人没了,但他的贡献和精神真没白费。
罗布泊这地方后来还是吸引了不少探险者。1996年,有个叫余纯顺的探险家徒步穿越罗布泊,结果也死那儿了,可见这地方有多凶险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遥感和无人机都能用上,但罗布泊的秘密还是没全解开,彭加木的下落也一样。
彭加木失踪后,各种传言满天飞。有人说他失踪是自己计划好的,想跑去国外啥的。这说法听起来挺刺激,但细想想站不住脚。他一个科学家,干嘛要跑?他在国内干得风生水起,科研成果一大堆,地位也不低。而且罗布泊那地方,跑出去得有车有水有计划,他一个人带着张字条就走了,咋可能跑得掉?再说,当时搜救那么大动静,他要是活着,早被发现了。
还有人说他被外星人抓走了,甚至扯上啥“双鱼玉佩”之类的东西。这纯属胡扯。外星人这事儿没一点证据,“双鱼玉佩”更是网上瞎编的故事,连个靠谱出处都没有。罗布泊是荒漠,不是科幻片片场,这种说法也就是图个乐。
也有人说他发现了啥秘密,比如核试验的内幕,被灭口了。但彭加木是科学家,不是间谍,他去罗布泊是公开的考察任务,军方还支援了,哪来的机密?他失踪前也没啥异常举动,这种阴谋论没啥依据。
这些传言听着热闹,但都没真凭实据。真相可能没那么玄乎,就是一次意外而已。不过罗布泊这地方确实邪门,失踪的事儿一多,大家就爱往神秘的方向想。
罗布泊:死亡之海的秘密
说到彭加木,就得说说罗布泊。这地方在新疆东南部,塔里木盆地里,古时候是个大湖,后来干了,变成了沙漠。20世纪初,瑞典探险家斯文·赫定来过这儿,把它叫“亚洲的迷雾之湖”。到彭加木那会儿,它已经是片“死亡之海”了。
为啥叫“死亡之海”?一是环境恶劣,夏天热得像蒸笼,冬天冷得要命,水源少得可怜,沙尘暴和流沙随时能要人命。二是地形复杂,盐壳、雅丹地貌、干涸的河道到处都是,走进去容易迷路。彭加木他们考察时,用的地图都不全,靠的是经验和胆子。
罗布泊还有点特殊的历史。20世纪60年代,中国在这儿搞过核试验,马兰基地就在附近。不过彭加木失踪的地方离核试验区挺远,辐射啥的影响不大。他失踪那年是1980年,核试验早停了,所以跟这没啥关系。
这片地方的秘密不光是自然环境,还有它的资源。彭加木发现的钾盐、重水、稀有金属,都是国家的宝贝。现在科学家还在研究罗布泊的地质变化,想搞清楚它为啥从湖变成沙漠。彭加木的失踪,也算是给这片神秘土地添了层传说的色彩。
彭加木这人,活得真挺硬核的。他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科学家,而是真刀真枪跑荒漠的狠角色。他去新疆不是图名图利,就是想为国家干点实事。15次进荒漠,3次进罗布泊,每次都是拿命拼。他失踪前还在想着找水救队友,这种担当不是谁都有的。
他留下的东西也不少。科研成果帮国家找了资源,建了新疆分院,还带出一批人。他的故事告诉大家,科学不是光动嘴皮子,得有胆子有毅力。他的精神就像罗布泊的胡杨树,条件再差也能活下去。